裂縫處理的原則:

  1)首先應能保證裂縫處理後結構原有的承載能力、整體性以及防水、抗滲性能;

  2)其次要考慮溫度、收縮應力較長時間的影響,以免處理後再出現新的裂縫;

  3)再次應防止進一步的人為損傷結構和構件,盡量避免大動大補,並盡可能保持原結構的外觀。

  裂縫的類型不同,裂縫灌注修複處理的方法也不相同,裂縫一般的處理方法有如下幾種:

  01 表面修補

  通過密封裂縫表面以提高其防水性及耐久性。適用於對結構承載力無影響的漿材難以灌入的細而淺的裂縫,深度未達到鋼筋表面的微細裂縫(一般寬度小於0.2mm)。

  修補用的材料必須具有密封性、抗滲性和耐老化性,與混凝土的變形要相適應, 大面積處理時應注意防止空鼓、起皮。

  表面修補法主要有表面塗抹環氧樹脂、聚氨酯、聚合物砂漿等,結構補強表面粘貼常采用玻璃絲布、碳纖維布、土工膜。

  修補處理前應將裂縫附近的灰塵浮渣清除幹淨,采用表層粘貼封閉時應對結構面進行打磨處理。

  02 內部修複

  采用壓漿泵將粘合劑及密封劑漿液灌入裂縫深部,由於膠結料在裂縫內部凝結、硬化而起到補縫作用,從而達到恢複結構的整體性、耐久性及防水性的目的。

  灌漿材料一般要求具有較好的流動性,鋼筋外露且具有一定的粘結強度。常用的灌漿材料有水泥和化學材料,可按裂縫的性質、寬度、施工條件等具體情況選用。

  一般對寬度大於0.5mm 的裂縫,可采用水泥灌漿;對寬度小於0.5mm 的裂縫,宜采用化學灌漿。化學灌漿材料主要為環氧樹脂和聚氨酯等。

  壓力灌漿分為低壓注入和高壓注入兩種方式,應根據修複的結構類型和裂縫種類選擇適合的注入方式。

  低壓注入適合寬度較細,深度較淺的建築物裂縫;高壓注入適合寬度較寬,深度很深的建築物裂縫。

  目前國內較為成熟的“YJ - 自動壓力灌漿技術”,是一項包括材料、機具、施工的綜合技術,利用低壓原理,依靠內部彈簧壓力和毛細管作用將樹脂注入微細裂縫。

  03 加固補強

  結構鋼板補強是為了防止裂縫再出現和擴展,保證結構安全。結構補強的方法很多,主要有加大截面法、外包角鋼法、粘鋼法、粘貼碳纖維法以及預應力加固法等。

  加固方法的選擇,應根據檢測分析結果、結構功能降低及加固原因,結合結構特點、當地具體條件、新的功能要求等因素綜合分析後確定。

  與修補處理不同,由於加固處理目的在於恢複因裂縫降低的混凝土構件的承載力,涉及到建築物的結構安全和使用功能的改變,因此必須在確認安全的基礎上計算承載力,提出合理的詳細的方案。

  混凝土結構中裂縫類型很多,成因複雜,在實踐中,應根據裂縫的不同特點分析其產生的具體原因,采取相應的方法進行修複處理,有效地控制裂縫的產生和發展,減少工程事故的發生,延長結構的使用壽命,最終達到保證建築物安全和耐久的目的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裂縫灌注
    全站熱搜

    adfgfdd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